梦参老和尚主讲《地藏经》(83)
“尔时世尊告、定自在王菩萨,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,吾当为汝分别解说。”
佛就答应定自在王菩萨,说地藏王菩萨过去累劫所发的愿。这个当机众是定自在王菩萨。“定”大家都知道了,就是“三昧”,也可以说是“思惟修”。也就是说人要有定力,不要太浮躁了,太浮躁了,你什么也得不到。你必须要沉静的思惟、观察,就是修观、修行的意思,也就是思惟修。因为你修才能得到自在。
“王”本身也是“自在”意;有了定的功夫你就自在了,就像王一样,有权有财势。这位菩萨一定是由三摩地而证得的解脱,是由定修的入门而得解脱。观世音菩萨是因为得到耳根圆通,而得到自在解脱,定自在王菩萨是以定,而得到自在解脱。
所以佛就嘱咐他了:“你请问的,我可以给你说,但是你必须谛听谛听。”每一品都有对请问的说“谛听谛听”,只要佛对他的弟子开示的时候都嘱咐他谛听。 “谛听”是说你不要尽在色相上琢磨,你得如理的观察,“谛”就是“实”的意思,叫“谛实”。换句话说,不要随音声转,而要符合实相义,这个实相义很深。
只要是闻法的都是色,必须跟我们自己的自性相结合。我们要是修这种观的话,能够得到体,才能够不在色相上执着。闻法要会闻,必须要如实闻,如理观察,所以要“谛听谛听”。
“善思念之”,听是闻慧,闻慧必须加上思,思是观照的意思。听了这个话了,你就思惟想一下,用到世间上去,不论什么人跟你说什么,你要冷静的听听人家说话的意思是什么,要观察它的原因、目的、所指,这属于闻慧。经过反复的思惟之后,你就要去做。佛教导给我们的法门很多,有哪一个法门对你相应呢?你就要“谛听谛听”。听过了之后你就要观,要如实的观察,所以叫“谛观谛观”。如实的观察之后,你要如实的修,也就是“谛修谛修”。好比听了任何的事情、任何的话,你用你的思想观察一下子:“他说这话的目的何在?”这样你就知道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了。
“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,尔时有佛,号一切智成就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
在“过去无量阿增祇那由他劫”的时候,是什么时候呢?“阿僧祇”翻“无量数”,无量数就是没有数字可以说的。把“无量数”再加上“那由他”那么多数字,重重迭迭的,显示时间很长,也就是说地藏王菩萨发愿的时间很长很长。在很久远很久远的时候,那个时候有佛出世,号“一切智成就如来”。“切智”就是佛所证得的智慧光明,是究竟成就的智慧,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意思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,真正的智慧。
以下是佛的十号。“一切智成就”是别名,就像“释迦牟尼”、“阿弥陀”、“药师琉璃光”,这都是别号;以下的“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”,这是通号,一成了佛果了,都具足这十号。这十号是经常讲的,不过我们再把它重复一下子。
“如来”的“如”是不动的意思,不动怎么又会来了呢?就是没有来,来即无来。“如”者是体,就像我们讲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的“大”是体。此处“如”字的体,包括了一切众生,我们跟佛无二无别,就是“如”。所不同的是“来”,我们的“来”是业来;佛的“来”是功德来,是为利益众生来,是愿来,由于他的愿,要自愿度众生的,他证得体之后要利益众生。所以这就是大用,这个“用”里头含有从体而起的相、用,这个涵义在哪部大乘经典都是这个意思,像“大方广”就是体、相、用。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dizangjing.cn/post/160.html
转载声明: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!
网友评论